编辑导语:伴随着互联网大厂争相为“共同富裕”发声,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厂们都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共同富裕”的话题上。然而互联网大厂随即又面临着如何分蛋糕的问题,他们该如何平衡商业性投资与公益性捐赠之间的争议?本篇文章着重分析了这一问题,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平台垄断与资本无序扩张的蒙眼狂奔后,互联网大厂们终于迎来了“共同富裕”这场大考了。
除了腾讯和阿里“千亿”高调助力之外,美团、京东、华为等大厂相继以“赋名”或行动的方式为共同富裕发声,三次分配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底色。
然而蛋糕究竟怎么分成为了互联网大厂的又一大难题,在日益苛责的互联网大环境里,公信力下降的互联网大厂又该如何平衡商业性投资与公益性捐赠之间的争议,以公正的姿态给外界呈现出一件满意的答卷?
一、资本原罪下,社会价值才是互联网大厂的方向
增长一直是互联网的主旋律,发展中求增长,成为巨头后依然要增长,然而,在流量触顶的当下盲目的增长即容易偏航走向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的歧途,(淘宝开店30元保证金计划如何交),也违背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价值,因此需要一个无形巨手拨乱反正。
在资本原罪中,马克思曾就经济危机提出了“生产过剩”的概念,即生产大于有效需求的数量,而这一矛盾的核心就在于分配不均。资本在通过第一次分配享受红利成长起来后,不但没有履行自己应有的义务与责任,反而在放大分配不均的焦虑。
三次分配中的初次分配讲究“优者先得”,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优秀的商业模型可以得到资源的倾斜,能够快速获得成长,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互联网企业能够通过规模效应优化产业链,提升某行业的生产效率,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损耗。
然而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也就意味着弱者越弱,对于商业模型偏弱的群体而言,这更像是一场零和游戏,比如网购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社区团购对于菜农的降维打击。
在以前,为了发展和整个社会的优化,制度红利、庞大规模的人口和基础设施的红利向互联网行业倾斜,(自媒体教程学习教程),其目的是为了在其发展成熟后转头帮助“落后者”履行自己的社会价值,但当下的互联网企业不仅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在不断的创造所谓的用户需求。
消费升级的趋势用户需求确实在多样化,然而互联网企业在红利触顶的焦虑下过度挖掘需求,从而造成了生产过剩,即从原来的“想而不可得”升级到“想即可得”之后,超速到了当下普遍的“所见而不可得”。
内容生产过剩的结果就是,这年头啥都能见到,但只有一小部分人买得起,从某种程度上,互联网行业的消费升级升的是互联网从业人员的级。
最近互联网大厂的员工都在争议996这个话题,然而很少有人注意或者选择性忽略的是,大厂员工的月工资都是以10K为单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示,人们需要动力实现某些需要,有的需求优先于其他需求,并将需求分为五级模型:生理(衣食),(沾益网站快速排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前三者为缺失性基础需求,后两者为成长性高层级需求。
如今连互联网大厂的员工都才开始从缺失到成长的进化,(桂东网站快速排名),其他行业人员仍在缺失性需求中挣扎。虽然互联网已经被分划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所包含的从业者人数占整个社会的从业比数过小。
互联网所创造的生产力已经严重不符合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谁加剧了生产过剩的问题谁解决。因此给了互联网大厂们两个选择,一个是科技向上,通过技术的创新提高底层技术,助力社会的整体发展,另一个就是通过现有技术赋能,缓解生产过剩的焦虑。
比如本次共同富裕浪潮下,BAT中的百度引发的争议并不大,因为其人工智能符合科技向上的基调,其社会价值较大。而腾讯的游戏和广告业务以及阿里的金融与广告业务,其都是互联网红利的产物,但其本身却没有创造出类似于相应的价值,因此需要千亿资金去补上短板。
科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快手运营主要做什么),而且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基因可能决定了其所产生的社会价值阈值(贡献度),业务对科技增长的需求并不急迫,因此腾讯和阿里的千亿共同富裕资金更应倾向于缓解焦虑这一路径。
关于共同富裕大部分都聚焦在三次分配中的第三次分配,(抖音上热门怎么收费),在自愿的基础上以捐赠等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然而通过起底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史,共同富裕或许更应该是第一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的有效结合。
相对于互联网企业通过红利获得的超额收益,捐款本身并不能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找到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的融合点,在商业组织架构下的公益才是最佳方式,比如智慧农业。
同时科技兴农也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通过赋能提高底层群众参与初次分配的能力。
二、商业与公益的逻辑转换,业务导向下兴农业
早在2015年互联网就在响应下走向了乡间地头,京东、拼多多和阿里电商部门通过科技在农贸和农产品的流通方面深入赋能,百度和腾讯则聚焦于数据的采集优化农贸、农产品的生产端。
然而除了拼多多之外,其他互联网大厂的科技兴农并没有取得太突出的成绩,因为业务基因以及农业的市场前景影响了互联网的决策。
首先,(淘宝运营是干嘛的),农业的市场规模相对来说并不大,而且开拓难度偏大。
尽管农业算是互联网存量时代为数不多的蓝海之一,但这片蓝海对于互联网大厂常规投资的万亿赛道而言并不大。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智慧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市场规模预计在2022年仅为184.5亿美元(1190亿人民币)。
中国农业部在《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中表示,将工业信息技术直接拿到农业领域往往不能有效解决问题,需要专题性的研究。换句话说,中国农业的分散性、小规模特性意味着需要深入且持续的投入。
然而难度偏大并非互联网大厂对农业不太上心的主要原因,(网站维护主要做什么),投资力度主要由业务导向决定的。
如今电商行业已经逐步从C2B走向了整合上游市场的C2M,通过数据积累以及技术支持,重构了整个行业。整合背后的驱动力除了巨大的利润外,电商平台的发展需求才是重中之重。相对于品类繁多的电商产品,有通性的农业赋能似乎更容易,而且也能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
拼多多之所以发力农业并获得成效,主要是因为业务导向的原因,后来居上的拼多多需要差异化获得竞争力,而且拼单的逻辑也适用于农产品的大量分发。而百度、腾讯和阿里的业务与农业交互并不深。
社区团购虽然也间接的刺激了巨头对农业的投入,但其偏向于“研-产-供-销-服”中的后三者,与科技兴农所倡导的“研、产”重合度偏低。
互联网大厂以往对农业的投入更偏向于商业投资,讲究投资回报率,缺乏动力。如今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科技兴农或许是互联网大厂们最好的发力窗口,既符合公益的范畴,又能找到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的融合点。
三、写在最后
在以前,互联网企业们因为各种顾虑并不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推动农业的发展。一旦智慧农业走向成熟,或许或创造出互联网企业们意想不到的价值。
如今互联网企业都存在着流量焦虑,(闲鱼涨粉技术),其中人口红利的消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平台用户规模触顶后,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以开辟新业务或者整合生态的方式缓解增长压力,(淘宝运营技巧:如何判定偷换宝贝的指标),比如支付宝对阿里系的业务整合。
流量来源于参与,但价值体现在消费,拼多多的崛起给了互联网大厂另一个增长思路——挖掘看不到或者忽视的流量。
提高农业效率也就意味着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并且为底层民众提供了创造财富的能力,有钱花才能提高农民的物质需求,解决互联网发展过快导致的生产过剩的问题,流量得以进一步被挖掘。
同时,起底农业也能促进互联网生态版图的完善,一旦布局成功就意味着互联网大厂们能够以农业为基础衍射到其他民生领域,完成了底层架构的搭建,才能更好的发展其更看重的数字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