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梗文化的兴起似乎并不算出乎人们意料。这一文化表达方式契合了开放的语义空间,并激发了大众的造梗热潮。然而在造梗热潮的背后,大众似乎并没有真实地参与事件探讨,惯性思考推动着大众表达,严肃逐渐被消解在网络语言中。
「我们或许可以说,今天的网络媒介正在培养一种“吃瓜”文化,一种看似讨论但没有讨论的旁观文化」
今年算的上是偶像塌房最严重的一年了。
上半年郑爽代孕事件爆出,天价片酬、逃税等相关问题也一并被展露到大众面前。下半年刚刚开始,曾经炙手可热的偶像男星吴亦凡被爆出“多次诱骗年轻女性发生性关系”,最后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而后批捕。
朝阳检察通报
从最开始的娱乐圈传闻到法律案件,明星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负面事件开始逐渐引人关注,有着不同立场的个体都曾对涉事双方发表不同的质疑,也正是在无数人表达意见、追问事实的过程中,事件得以慢慢展露出真实的面目。
在关注和关心这些明星事件时,我们会注意到其中经常伴随着“梗”这样一种网络文化,它似乎在事件之外充当着更多数网民对于这些事件的认识,尽管时间消逝,却也经久不衰。
一、梗文化的前世今生
事实上,我们经常使用的“梗”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准确的词源和定义。多数人认为它是“哏”(gén)字的误读,例如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教师张大春认为,这是因为“电视公司听写字幕的人员‘无知的创造’,我们如今才会经常将该写成‘哏’的字,写成了‘梗’字”。
相声演员郭德纲则在2017年的一篇微博写道:“哏指的是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历史原因,众多京剧艺人流落他乡,带去一批词汇。不是所有人都能准确读出哏,于是讹读成梗。”[1]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误认误读让“梗”变成了热词,而后迅速风靡朋友圈成为冲浪辞典的基础词汇,比如经常会听到的“老梗”“破梗”“身高梗”“言情梗”“这里面有什么梗?”等。
从前些年的“人间不值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到“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和当下正火的“拿来吧你”“人类高质量男性”,“有梗”已经成为了人们使用网络语言的标配。为什么一条短梗有如此厉害的刷屏能力,网络梗文化契合了互联网交往怎样的内在逻辑?
1. 碎片化时代,短梗的高度适配
“梗”虽然是当今时代的语料产物,(在拼多多开店怎么找货源),但作为一种兼具趣味性、形象性的言辞形式,“梗”和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歇后语、俏皮话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存在语义的转移,“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对于谐音的加入,亦体现了解谜的特点。这种隐喻性、灵活性的言语表达,在互联网时代化身为“梗”这一新颖的语言现象,日渐成为当下虚拟空间中网民广泛参与的字词游戏。[1]
互联网碎片化的内容消费往往也更青睐这样短小有趣的表达,它不需要太多的文化水平就可获知,且因为使用空间多在一些社交平台评论区当中,这些地方本身也更加适合一两句话的意义表达。
2. 互动仪式下,短梗的品味区隔
一个短梗的火爆往往还需要网友积极的社交互动,(淘宝开店货源从哪里找),当人们习惯了将“干啥啥不行,XX第一名”融入日常生活的交流后,短梗能更大范围引起共鸣和使用的热潮。
不过,有网友也认为:“梗”字的另外一层含义则是阻塞。在多以趣缘结合而成的网络团体当中,“梗”的熟知就像是你进入房间时所要亮出的邀请卡,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内涵,那么你就将被迫区隔其外。
同时,知道某个时下流行的热梗也是一种社会资本的体现。例如曾一度风靡朋友圈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小红书刷粉平台),能在朋友圈晒出奶茶配图并带上这句话,其中的意涵十分丰富,它代表着你有被人关注和关心,(抖音直播间点赞一万提现多少),代表着你背后社交资源的丰富,进而你也就能在朋友圈的“表演广场”上塑造自己的另一重更趋完美的形象。
秋天到了,“第一杯奶茶”梗又来了
并且在这样的传播中,心理不甘示弱的其他人也会用各种方式去暗示自己的社交资本,“没有男/女友送奶茶,但可以自己送自己啊”“没有秋天第一杯奶茶,但有秋天第一个红包”,布迪厄所言的品味区隔就在这样的对峙互动中变得愈发明显。
3. 全民创作对热梗的青睐
其实很多热梗的流行都是一时兴起、偶然爆红,背后的重要推力和网友们强烈的创作欲脱不了关系。什么样的语境可用这样的梗、这些梗可用来解释什么现象,意义就这样在网友们的想象中拓宽。
前不久王思聪的土味情话曾引起巨大的模仿热潮,从“输的是什么液,想你的夜”到网友们创作的“今天我还要去做核酸,是什么酸?是想你不得的心酸”等有趣又内涵丰富的短梗,可见梗的流行又呈现出全民创作的趋势。
来源于网络的王思聪语录仿写
它不再局限于原本封闭的语义空间,而是在“原梗”的打破拆解之后,在内容和形式当中注入新的思考和意义。原始梗是网友们创作的核心,(快手直播的视频可以看回放吗),但冲破界限之外的创意表达则让人们在“佳作”诞生之中找到更多的价值感。
二、造梗狂欢下,模糊的大众探讨
在如今普遍的标签化传播当中,很多社会事件却会在时间推移中,将大众的集体记忆中变得支零破碎,最后只剩下一个个极具戏谑感或者喜剧效果的词汇和语句,成为鲍德里亚口中“漂流的能指”,即符号形式所指向的“真实”内容已经荡然无存。
拿吴亦凡事件来说,当时极为流行的“吴签”以及“XX很大,你忍一下”的说法就曾不断被网友拿出来使用、调侃,成为了大家随处可用的热梗。
微博网友评论
所能看到的是,在面对明星相关的社会事件中,我们似乎都会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和处理,例如之前郑爽事件后“你妈是郑爽”(网上声称这是“你是孤儿”的高情商表达)的流行,还有网友自发去写霸总文,引发一轮又一轮的造梗狂潮。
在如今的网络信息轰炸之下,个体注意力会被众多媒体议程所占用,仅凭一些关键词汇和段子来记忆社会事件对我们而言的确是有益的,但单纯借此去嘲讽和耍小机灵,却会使整个话题的讨论失去严肃的初衷。
要知道在都美竹微博中(写手徐某)有关“XX很大,你忍一下”的表述,其实是在讲述受害经历,郑爽的代孕所暗示的其实是孩子的不幸。因此,在造梗狂欢中逼迫语境的消失,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微博网友评论
此外,就像公众号Philosophia哲学社在《为什么我们应当警惕「吴签」一词?》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网站开发技术要求),“在一个高喊阳刚之气,并用阳刚来规定权力关系的社会里,剥夺一个男性的阳刚自然成为了最有效的言语报复策略,女性的反抗与讨伐也会有意无意地,甚至不得不去依附这一男性中心的社会话语。”
不单是受害语境、男性中心无意识这两层被模糊的探讨,在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当中,许多抒发正义的方式也在消弭严肃与娱乐的边界,譬如豆瓣上无数自媒体针对吴亦凡事件的转发抽奖活动。它们夹带着利益和好处,让我们陷入其中并毫无抵抗。但我们试图追问,(拼多多流量推广怎么看出费价格),这些裹挟了“杂质”的正义抒发,又为真诚的探讨做出了什么贡献?
豆瓣上无数转发抽奖中的一条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曾坦言,电视媒介会塑造一种娱乐至死的社会文化。以此类比,我们或许可以说,(拼多多开店保证金怎么交?),今天的网络媒介正在培养一种“吃瓜”文化,一种看似讨论但没有讨论的旁观文化。
在网络语言的侵蚀下,在群体话语的争锋中,人们很难产生对于一个话题的深入思考,大家只是在不断掀起的舆情浪潮中消费情绪,直至疲惫。
而对于引导舆情至关重要的媒体而言,偶尔的言论不当或表达缺位则让信任减退,塔西佗陷阱效应明显,最后以至于公众话语与媒体话语割裂,希冀媒体来弥合的社会严肃讨论也更加难以实现。
三、结语
德国社会学家、文学评论家利奥·洛文塔尔曾提出“消费偶像”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做咸鱼必须要买闲鱼流量暴增系统),过去的英雄大多是早已不复存在的“生产模范”,而如今人们崇拜的却是与休闲领域密切相关的“消费偶像”。
消费偶像无需反映社会文化、也不用提供公众道德上的引导和教育,只需要将自己变成一件 “成功”的消费品,娱乐世界、娱乐自我。而消费偶像一旦成功,伴随着而来的光环与关注会让人极具膨胀,同时也会让他们更加被社会规范等框定。
在近期等多个明星的相关道德违法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消费偶像们的“至暗时刻”,这提醒无数已奔赴舞台的年轻偶像收敛心气,站在道德与法律的圆圈之外是必须恪守的前提。
于个体而言,我们需得警惕梗文化背后所培养的惯性思考,(杭州淘宝运营培训),在模糊的话语之下,或许我们都陷入了新的陷阱。但愿每个人都能真诚在重要社会事件讨论中去追问和质询,去思考和反省。
参考文献
[1]王子健,李凌凌.网络“梗”文化的意蕴内涵与传播逻辑[J].青年记者,2021(1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