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讲「为什么要读书」的文章,分为读书原因、选书方法、读书技巧、亲选书单四部分,而且在文末有书单汇总,建议收藏。
一、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大家或多或少都是知道的,就不大篇幅唠叨。在这里说几点不常见的观点吧:
1、书是优质内容源,过滤了低价值信息
先扯远点,说说当下处于什么信息流通状态,以及是怎么影响我们生活的。了解这个背景后,会对读书的重要性有更深理解。
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让我们开始用手机上网。手机上越来越多的信息,都在想方设法的夺走我们的注意力。有利有弊,利的方面不赘述,弊的方面是很多无价值或低价值的信息,占用了我们过多的时间。
那么时间花在哪了,我们在看什么内容?
看一组数据就有感知,抖音和快手每天都有几亿人在用,人均使用时长都在2个小时左右。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先不考虑微信,只是短视频这种内容形态,就占去了我们很多时间。
从内容形态上说,(快手运营定位),(淘宝开店后怎么运营),根源在于媒介在发生变化。从权威媒体到自媒体,从图文到短视频,结果造成了每天新增信息量巨大。而且由于媒体源是开放的,很多非权威的自媒体也可以生产内容,并得到分发。
有些自媒体为了获取更好的曝光和播放,在努力去做吸引眼球的内容。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能吸引大部分人的内容类型,就是猎奇、暴力、性等这样的内容。
从用户诉求角度说,这些类型的内容只能满足人们消遣的需求,达到心绪转换的效果,也就是通过消遣和娱乐,帮助人们暂时逃避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当然,这是需求,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是人性是经不住这样的考验的:让人欲罢不能的内容和上下滑这样低门槛的交互。带来的结果就是短视频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甚至影响了我们工作、生活、和学习。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自制力之外,就是要选择好自己接触的内容源,比如读书。
因为出版一本书,(闲鱼流量怎么查看),有非常严格的流程要遵循,也有专业的出版社和编辑来参与,所以从生产源头来说门槛很高。从作者的权威度,到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都要好很多。从这个角度说,书这个内容源本身具备很强的过滤能力。
所以,选择读书,就是选择了靠谱的内容源,也相当于提升了自己使用时间的效率。
2、读书可以练习和保护专注力
人的专注力,对于生活、工作和学习都非常重要,可我们的这个能力在慢慢的退化。
时间是不能被管理的,因为它并不受你的控制。我们做时间管理,核心是对专注力的管理。高效的工作、学习和思考的产出,都是需要运用专注力,需要沉浸式状态才能够完成,对个人成长的价值是决定性的。
可以把专注力看作成肌肉,是需要有意持续训练的。用得越多,这块肌肉越发达;反之就越差。可怕的是智能手机里面信息太多了,用起来也很方便,市面上的顶尖人才都在做这样的移动端产品,目标就是个人使用时长,也就是获取我们的专注力。
读书,就是提升专注力的方法。除此之外, 还有冥想、长跑等。
书是系统化的内容,而非碎片化,所以需要持续一定时间的阅读和思考。这个行为的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时间和注意力的独占,也就是在做读书这件事的时候,不能再干别的了,形成深度沉浸的状态。
放下手机,拿起书。尽可能长时间的把注意力放在书里,沉浸式阅读。哪怕思绪跑了也没关系,再拉回来继续。如此反复一段时间,专注力会慢慢增强,沉浸的时间也会增加。就像在健身房练力量,最初能举起的重量是有限的,但反复训练后力量就会提升。
3、读书是一种自我启发
一直反对特别功利的读书。这里的功利是指,脑子里有一个很具象的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希望通过读一本书来解决。
工具书确实能满足读者「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需求,但真正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肯定不能从书里直接找答案。只把书当字典去查的情况也有,但查字典严格意义上不算读书的范畴。
读书最好的那种状态是,虽然这本书不是你所学专业的领域,也不是所在工作的行业,但在读书的过程中灵感迸发、突然开窍,就有了解决工作或生活问题的好办法,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得了实际收获,这就是一种自我启发。
这种无意识状态,就是上文提到的沉浸式,也是一种放空,大脑在这种状态下更容易有自我启发的情况出现。
另外,知识的本质有相通性,比如横向跨学科相关,或者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打个比方,(拼多多流量推广怎么看出费价格),你是学经济的,但可以在一本小说中找到经济学课题的启发;或者你在读历史书的过程中,也会学习到该如何更好的与自己的子女相处。
所以,让自己进入到沉浸思考和放空的状态,才有可能产生自我启发,书就是这个状态最好的助推器。
二、怎么去选书
要重视选书,很多人会低估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平时分配给读书的时间本来就很少,一般人都在每周4-8个小时之间,所以这个时间就变得非常珍贵。
如果把这些时间给了一本烂书,就意味着错过了一本好书,这反而是给自己带来损失的,也就是时间成本的概念。
尤其对于刚开始培养读书习惯的新手来说,读一本书需要两周的时间,结果选择了一本没那么好或者不适合自己的书,导致读完收获少或者因为读不懂而带来了痛苦感,这些都会影响读书习惯的养成。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选书决策的渠道不稳定,比如朋友推荐、京东/微信读书/豆瓣读书榜单、媒体/名人推荐、直播推荐等。在这些渠道里,有的是为了卖书,有的是为了赚流量,有的只能代表自己喜欢,所以都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决策路径。
所以要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选书方法,有3个选书技巧:
1、多读经典,慎选当下畅销
有很多出版了超过20年甚至更久,但仍然还在再版、还在市面上畅销的书,就属于经典。因为这样的书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所以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仅适用上世纪90年代,同样在2022年也有价值。
比如《影响力》、《定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然也不止是经管类,文学和学科类的也一样。
为啥要慎选当下畅销?这种又当下又畅销的榜单,一般会出现在卖书的平台。卖书平台和出版社都是更希望卖新书的,既符合消费者的买书需求,又能推动从卖新书到出新书这个商业模式的反复运转。
所以,把新书卖出去的优先级,远高于卖好书。消费者看到的畅销榜单,就真的只是畅销,不是好书榜单。
当然,慎选当下畅销而不是绝对不选,也可以作为参考。至少可以让你了解近期哪些新书浮出水面。当看到非常感兴趣的书籍,也还可以买来读一下。比如这几本是我曾经从畅销榜单中选出的:
《Facebook : 一个商业帝国的崛起与逆转》
《混乱的猴子 : 硅谷的肮脏财富与随机失败》
《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
《不拘一格 : 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
《解密 Instagram》
这些书应该不会是经典型的,但离当下场景很近,读起来还是挺开心的。
2、利用好豆瓣读书这个工具
要有库和货架,才能选。豆瓣读书就是当下最全、结构化做的最好的选书工具,选书就靠它了。
有两个使用场景,分别是看评价和定向找书。
看评论,场景是先知道书但不知道好不好的时候,可以去豆瓣读书看看评分和评价。当然,评分只能用作参考,毕竟会使用豆瓣打分的用户群体存在着样本偏差的情况,所以有些类型的书会偏高,但这已经是相对最权威客观的工具了。
定向找书,场景是想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比如心理学,那么就可以去豆瓣读书「分类浏览」里,找到「心理学」标签,可以按综合或评价来排序,选出感兴趣的书籍。如下图:
另外,定向找书还可以看用户UGC的豆列和官方榜单,官方TOP榜单其中一个入口就在某本书的详情页,见下图:
3、别只看封面和书名,要看作者和目录
封面和书名就像公众号的标题和封面图,对CTR这样的指标是有帮助的,从转化率角度说,当然吸引更多人去翻阅和点击是好事,但不能代表内容本身的质量。
作者就是比较简单的筛选元素。有些作者凭借自己的代表作或者行业背景,是值得信赖的,只要他写的东西至少值得关注一下。比如,丹尼尔·卡尼曼、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吴晓波等。
当然不是说他们每一本书都要读,也不涉及他们在当下混得怎么样,但至少都有代表性的著作,(抖音直播点赞多有什么用),值得关注。
另外,还可以去看目录。
从目录中,可以看到整个书籍的结构。比如是先抛出一个核心观点再分章节展开这种「总分型」,还是罗列几点但不追求系统和穷尽的「N个法则型」,或者是通篇讲个人或他人经历且常见于励志成长类的「讲故事型」。
目录中的描述粒度,也可以看到描述问题的方向。是偏学术,还是偏小白入门;是抽象的形而上,还是具体实操的指导多一些。
我经历过的典型案例就是《混乱的猴子 : 硅谷的肮脏财富与随机失败》这本书,不得不说,封面和书名真的太差了。哪怕作者是把硅谷创业者比作混乱的猴子,那也没必要放在书名和封面吧,国内读者不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
如果我当时没有看目录和简介,这个书名和封面是很劝退的,见上图。但看了简介之后发现有点意思,读完后觉得挺过瘾,和我在快手见识到的情况很贴近,有挺强烈的代入感。
上面两张图是内容和作者简介,包括篇幅很长的目录,才让我有了去读的欲望。这是个反面但又生动的案例,算是刨出来的一本好书。
说完选书,该讲读书了。很多人其实都知道读书重要,但都坚持不下去,有想法没行动。之前在「运营狗工作日记」的知识星球里问了大家读书的情况,从下图情况看还是挺不乐观的。
主要是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这里有几个读书的小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快的养成习惯、体会乐趣。
三、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1、从能读懂、读起来开心的书开始
在看教练在训练刚接触足球的小朋友时,不会马上开始枯燥的传接带球的训练,就是让他们在场地里踢着玩,做游戏。目的就是用这种简单低门槛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如果刚接触足球就有挫败感,小朋友们是不愿意继续练下去的。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先培养兴趣。如果一个月都不能读一本书的话,可以先选择能读懂,或者读起来很开心的书开始,先不用追求书的质量,也不要按照什么榜单去读,避免挫败感。
我自己很晚才养成读书的习惯,回头看了一下,最初读的书质量都比较差,没什么深度。但没关系,能帮助自己读起来就好。所以朋友们也不用嫌弃自己读不了比尔盖茨或俞军的书单,先把习惯养成,读书是一件开心的事。
2、多买书囤书,不需要看完一本才买一本
不是提倡非理性的乱消费,而是说在读书的时候,(闲鱼流量系统平台),最好有多种选择。场景是这样,当读完A这本书开始选择下一本的时候,可以有多个选择。
比如刚读完一本烧脑的教材,可以选一本名人传记或小说换换脑子,这样效率更高。当然也可以继续接着读一本同类型教材,把知识再继续多角度巩固。手里有好多本书的时候,就有了选择的空间。
有的朋友读书特别程序化,一定要读完手里这本,才会买下一本,基本上不屯书,这个其实不利于读书时候应对不同情况,没有灵活变通和延展的空间,反而可能带来挫败感。
3、试着并行读2-3本书,根据自己的读书场景和心情来选择
读书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书太枯燥,读的太辛苦,导致不想再拿起这本书。本应该一个星期读完的书,结果持续了一个月才完成,效率很低。
这种情况就是卡在了一本书上,如果这时候换本书读,情况就不一样了,一个月或许就可以读完两本书。
我们读书这个行为属于业余爱好和自我提升,不是工作或学习任务,所以没必要卡在一本书上,太浪费时间。如果这本书读的很不开心,或者很辛苦,可以试着先放弃,或者再找一本书交替着读。
比如硬核理论和小说并行读,可以根据读书的场景和个人状态来切换。工作日晚上很累,读小说;周末上午大脑清醒,读硬核理论;情绪低落需要缓解释放,读小说;刚被打了鸡血励志做到最好,读硬核理论。
如果是串行读书,读小说需要一周,读硬核理论需要两周,两本读完就三周时间;如果是两本并行,可能两周就可以完成。优化的地方是读书时间的利用效率,避免被卡住。
4、先看整本书的目录和结构,有重点的去读,不要逐字啃
尤其对于非虚构类图书来说,都是有自己的套路的。正如上文提到的,要么是全书围绕一个核心观点阐述,各章节是分支;要么是并列着几条法则,互相没关联,整体不必系统。
要这样了解一本书,就要认真看目录,并用10分钟的时间把书快速翻阅一遍。会发现有几个章节是重点也很感兴趣,有1-2个章节价值不大,略读即可。
千万不要逐字去读,是非常低效的。听几个朋友的描述,他们看书是从书的第一个字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要求自己每句话都读懂,甚至从推荐语开始,这是不合理的。
当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和主要观点后,有重点的去读,效率会非常高。新手入门后会有一种跳着读的感觉,也就是有些段落肯定不用细看,跳过就好。有些就认真停下来,反复琢磨。
5、重点的书,一定要写读书笔记
几年前,我给自己会定「读书XX本」这样的全年目标。后来我发现读书的数量意义不大,因为忽略了书的质量和自己的吸收程度,再加上读书习惯的养成,数量已经不是问题。
后来我就改成「精读XX本」。这个精读的意思,就是选出重点的书,读完并写出读书笔记。
在我们用两个星期读完一本书的过程中,会分多次,战线拉得比较长,而且每次阅读的专注力也参差不齐,所以读完以后可能也忘得差不多了,很少人能再系统的复述。
这是正常的情况,不必担心。只要在读完第一遍之后,再回过头边读第二遍,边写读书笔记,就一定可以更好的吸收。
说是第二遍阅读,其实也不用再逐页去读,只是提炼要点并做记录和思考就好。
最终完成的读书笔记,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书里的核心内容,需要有系统性的提炼;其次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单独拎出来些,也可以和原文结合一起。
目的是不仅仅会提炼,也要试着结合自己的情况去思考,试着反复套用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吸收有价值的内容。
四、运营该读什么书
首先要说,读书是很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喜好、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心情等因素都不一样,所以要系统化出来一个读书的框架,是挺不靠谱的事。
但从业者对书单的需求却很强烈,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读书感悟,来讨论和询问的朋友总是挺多。而且所有书单类的文章,都有很好的浏览和收藏量,是永不衰退的流量密码。
所以我试着给运营从业者写一下读书的建议,肯定不够全面,也比较浅薄。但我保证这些书都是我自己读过的,是最适合运营的思维方式、最能满足运营的成长需求的书单。
由于运营从业者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不同,有准备入行的新手,也有从业多年的老人,更多的是还在艰难爬坡期的中坚力量。所以,读书这件事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不同需求的朋友。
整个运营书单分为三个阶段,共60本。在文章最后会给出汇总list,方便系统性的去读和收藏。
第一阶段:新人入门
受众是准备入行、转行、刚工作一年左右的运营新人,诉求是想系统性的了解运营,听听有经验的人是怎么说的。比如基本概念、职能分工、经典案例等。
除了运营本身,对产品、增长、数据这种相关领域也需要有基础的认识。所以第一阶段的入门书单,就包括运营、产品、增长、数据这四个方面,共10本书。
1、运营类。推荐《从零开始做运营》、《运营之光》、《超级运营术》。这类书的优点是内容来自作者的经验总结,可以理解为最前线的工作实录。所以浅显易读、实操性强,与现实工作有呼应,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启发。
缺点是系统性偏弱,归因主要靠经验,基本不能证伪。而且由于作者的经验是有长短板的,所以书中各章节的内容扎实程度是不同的。
前两本无论从评价还是销量都是最好的,完全可以满足新人了解行情的诉求。第三本《超级运营术》是我写的,和本文的风格一致,评价和销量还算不错。这三本书,选其中一本来读就可以。
2、增长类。对用户增长感兴趣的运营同学,还可以读曲卉的《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这是我读过的最具系统性、最接地气的用户增长类的书,这个方向只读这本就够了。
3、数据类。推荐黄成明的《数据化管理》,(店家网网站文章代更新),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数据分析的书。运营同学读这个书,不需要全懂,有个系统思路框架就可以。
4、产品类。推荐这5本:《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俞军产品方法论》、《幕后产品》、《启示录》、《点石成金》。抱着了解的心态,(淘宝直通车和极速推广哪个好),去感受张小龙、俞军、王诗沐的产品理念。提醒一下,龙哥的书读完以后可能会感觉和没读差不多。
第二阶段:成长必读
在迈过信任这个门槛后,就是运营高速成长阶段,(京东开店费用多少费用标准),持续时间会比较长,至少我本人到30岁还是这个阶段,要不断吸取运营相关但偏外围的知识。
这个阶段建议阅读书籍的类型,分为6类:经典、名人、大厂、创业、管理、成长,共36本。
1、经典
必读书单:《影响力》、《思考,快与慢》、《引爆点》、《定位》、《金字塔原理》、《游戏改变世界》。
这6本是反复挑选出来的,都是经过多年考验的经典,强烈建议一定要读完,对日常工作肯定都有帮助。至少我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都有意识的多次用到这几本书里的知识。
2、名人
推荐7本名人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硅谷钢铁侠》、《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褚时健传》、《重新理解创业》、《创始人手记》。
最后三本可能很少被媒体提到过,分别是中国烟草大王/橙王褚时健、易到用车周航、携程/如家/华住创始人季琦。褚老的传记,记录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感人又励志;周航和季琦的自传非常诚恳,信息密度很高,能学到很多东西。
3、大厂
大厂故事推荐:《沸腾新十年》(上下册)、《腾讯传》、《解密Instagram》、《九败一胜》、《Facebook》、《混乱的猴子》、《鞋狗》。
可以当业内故事来看,多一些多知名公司的了解,是谈资,也是信息储备。
4、创业
创业经验推荐:《从0到1》、《重新定义公司》、《精益创业》、《重来》、《创业维艰》、《创业36条军规》。
虽然大部分不会创业,但也可以学习用创业者的视角看问题,多个视角,思路会更丰满,
5、管理
团队管理推荐:《不拘一格》、《赢》、《领导梯队》、《第五项修炼》。
不过团队管理的经验,我认为还是先管理再学习知识去提升,只有打了硬仗,处理了棘手的问题,(做网站维护的是什么公司),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一团和气,绝不是好的管理。
6、成长
是指个人成长的经验和建议,推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深度工作》、《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被讨厌的勇气》。
其中《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必读,经典。《被讨厌的勇气》一般会分在心理学,但解决的是在成长中面对自我困境的解法,也算是灵丹妙药,所以我放到这里。
第三阶段:探寻本质
我有一个观点:运营是科学。意思是虽然我们在日常运营决策中,主要依赖经验,但实际上这些经验背后是有科学结论在支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看我之前的文章。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要去学习与运营工作相关的科学理论,找到日常工作中的底层逻辑。这样再去做规划和策略,再去思考的时候,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会有所创新。
这个阶段推荐的书,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上。肯定还有很多其他学科也相关,为了避免发散,这里就选取被使用次数较多的这四类,共14本书。
1、心理学
必读书单:《心理学与生活》、《这才是心理学》、《乌合之众》、《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在这6本书里,如果是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朋友,可以先从《心理学与生活》读起,这本书的特点是很泛、易懂,但都没有深入。
另外,《乌合之众》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由于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很早就去世,所以这本书成为公共版权图书,不断被多家出版社出新版,所以有很庞大的读者群体,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作品。
但其中观点比较极端,而且缺少实证主义的分析方式,让这本书备受争议。鉴于这本书的重要地位,推荐大家以批判视角去阅读,会带来更多延伸的思考和求证研究的欲望,也是好事。
除了这6本必读之外,还有几本不错的心理学相关书籍,可参考阅读:《惊呆了!心理学这么好》、《亲密关系》、《心流》、《原生家庭》、《社会性动物》。
2、传播学
必读书单:《传播学教程》、《娱乐至死》、《大众传播理论》、《初始传播学》,这4本都是适合非专业但想了解的同学去读。
可以将《传播学教程》选为第一本去读,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比较系统,而且离工作相对近一些,没那么生涩。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虽是经典,但很难读下去,所以没列入。
传播学是交叉学科,与上面提到的心理学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可以先从心理学读起,再涉猎传播学就会觉得容易得多。
3、社会学
必读书单:《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乡土中国》、《跨越边界的社区》、《现实的社会建构》。
非专业同学先从《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读起,这本书用漫画的形式,简单的解释了基本概念。不够深入,但直观有趣,适合入门。
费孝通和项飙的书是要读的,除了上图两本外,还有《江村经济》和《把自己作为方法》,可以选择性的去读。在许知远的《十三邀》节目中,也有一期对项飙的专访,可以在腾讯视频中找来看看。
还有几本社会学书籍,也非常值得关注:《美国种族简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菊与刀》、《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江城》、《寻路中国》、《扫地出门》。
以上,就是本次书单的全部。
把上面书单中的全部60本都汇总在一张图里,一目了然,也方便收藏。做这些分类和汇总还挺花时间的,欢迎大家转发本文或下图到朋友圈,就算是对我的支持了。
最后,这次推荐的60本书肯定不是最全的,比如没有心理、历史、哲学等;也不一定是评分最高的、榜单中常见的。但我可以保证都是我自己看过的,且比较适合运营去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