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Kindle作为一款电子阅读器产品,可能部分人会认为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加之手机能够实现电子读书的功能,特意买一个设备来看书没有必要。那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Kindle是如何发展下去的呢?本文围绕Kindle展开了讲述,推荐对此感兴趣的伙伴阅读。
今天说说Kindle。
先忘掉那些关于泡面盖或者小资范儿的讨论,对于会读书的人来说,换什么形式都会读,(手机闲鱼流量工具),不爱看书的人,给它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的库藏量也是摆设。
对于始终愿意用墨水屏看书的人来说,去问他“手机也能看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另外买个设备”这种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互联网上视频再多,总有很多人选择图文,文章在手机上漫天,总会有人想看书。选一个可装海量书籍的墨水屏设备属于看书人士自然而然的选择,Kindle在国内不断涌现出的竞争对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其实早在2013年亚马逊凭Kindle Paperwhite 进入中国之前,onyx boox(文石)就出过几款墨水屏电子阅读器。掌阅的iReader、小米的墨案、当当阅读器和微信读书阅读器等都属于后来者。
即使亚马逊不回应,Kindle要退出中国市场这个传闻的可信度也很低,眼下Kindle在国内占有相当市场,很多有外文电子书需求的用户依旧是Kindle的忠实用户。
在智能手机过分普及的今天,Kindle有时甚至像一个复古设备,不能追求网速,也不能奢望高刷,装不了APP,也看不了视频。
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买墨水屏的理由是为了帮助自己戒掉爱玩手机的习惯,(快手运营怎么找),尽管最后不一定成功。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买墨水屏是因为长时间盯着电子蓝光屏会眼睛废掉,尽管墨水屏不能完全免除这种伤害。
作为一个Kindle资深用户,除了2007年的初代产品和2009年的Kindle 2,其后多代经典款产品我都用过。既经历过买来吃灰的阶段,也有过抱着几个月不撒手的体会,最大的心得是:
墨水屏更多的时候代表着一种碎片信息时代的慢生活追求,仪式感多于实际价值,但这种仪式感又非有不可。
一、让互联网慢下来
学习的确需要点仪式感,这里说的仪式感和“装”是两回事。你不能认为一个准备努力备考的学生将居所搬离闹市是为了“装”,也不能草率地断定那个在家里装了大书柜的人只是为了显摆。
微信读书等电子书App的火热之后,实体书店行业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走向衰退。《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开书店4061家,关闭书店1573家,新开数量是关闭数的2.6倍。
尽管像西西弗等网红书店发展出了餐饮+文创+图书销售等新盈利模式,但书店转型并不意味着纸质书不再受欢迎。在接受调查的书店中,有24家图书销售收入占比100%,近三分之一的书店图书销售收入占比50-79%,有明显依靠教辅类书籍盈利的书店只有新华书店。
你可能身边就有那种坚持看纸质书的人,买了一箱又一箱,从不嫌搬家麻烦。相较于Kindle用户,这种人的仪式感更重,既不嫌费事也不嫌费钱。
Kindle是一种相较于实体书更为便携的选择,而且便携是Kindle最根本上的好处,为眼睛考虑都是其次,如果只是偶尔看那么一两本,(快手直播怎么放电影?),那用手机或电脑看又能累着眼睛多少?
长期在亚马逊购入电纸书或者订购了Kindle Unlimited包月服务的人应该知道,很多电纸书的价格并不见得比实体书便宜很多,用同样的价格大约可以在某电商平台买到一本同款二手书。
不过要论便携度,Kindle绝对比不上手机。只是人们依然选择了功能不那么丰富的Kindle,潜意识里是为了追求某种仪式感,一种与移动互联网暂时隔离的仪式感。
就像读书须得找一张书桌一张椅子一个安静的房间,放下手机开启墨水屏,很大意义上也是在营造一个小型学习空间。
沉浸在移动互联网世界里的人,时间过得飞快,至少在人的主观上是这么觉得的,你拿着手机刷刷刷两个小时几乎是毫无知觉的。久而久之,人对时间难免产生恐慌和焦虑,什么事都没做,一天就过去了,这一天如果拿来做其他有意义的事多好。
要想让时间慢下来,必须得暂时脱离移动互联网。
不得不承认,现在由于获取信息太容易,反倒让人们失去了原来的一些获得感,娱乐方式的猛增已经让快乐呈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看书也可以快餐式、娱乐化起来。正所谓学海无涯,回头是岸,在读书这件事上,互联网的快节奏更是将它拆解信息的能力发挥到了新境界,视频平台上随处可见10分钟看完一本书的选题。
《2021抖音泛知识内容数据报告》显示,泛知识类视频播放量年同比增长高达74%。抖音如此,号称学习网站的哔哩哔哩更是不用说。
这类视频和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一样,瞄准的原本就不是会静下心来看书或看电影的人,因此倒也不必苛责这种现象。
互联网太快,快到老年人来不及适应,年轻人不得不适应,不敢停下一秒来回看过去。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却越来越多的人怀念曾经慢节奏下的仪式感。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给未来写信的App,在App上你可以给现实的地址或Email的地址寄信,信不会马上收到,用户甚至可以将时间设定为五年后。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古的设想,该App主要靠用户捐助维持运行。我以为这种App的寿命不会长,然而7年过去了,我发现它还在,寄信超300万封,在一些应用商店里下载量超千万。
如果寄一封信能够让人体会到“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浪漫,慢节奏的App会广受欢迎实在不稀奇。
如果换个设备,营造一个不受手机干扰的环境有助于看书学习,那理应支持,只是切记:Kindle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Kindle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意思原本就是开始燃烧; 点燃; 激起(兴趣、感情)等……
二、产品的专一性VS 多功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静下心来看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在流量为导向的内容世界去做关于看书的生意更是费钱费力,只有亚马逊撑得起。
Kindle迄今为止出了共十一代产品,每一代都有1到5款产品,第一代是唯一支持SD卡的产品,从第四代开始去掉全字母的实体键盘,Kindle Paperwhite 正式去掉所有实体键,Kindle 10开始有内置阅读灯。
通过不断进化,Kindle陆续拥有了wifi功能、语音功能、浏览器功能等,这两年还实现了微信读书网页版在线阅读。可以发现,它的升级一直都维持在一条很专一的线上,所有改进都是从方便阅读的角度考虑。
不过这也成为了Kindle广受诟病的地方,就像Apple每一代的创新总被认为是挤牙膏式创新,Kindle在创新上也毫不大胆。
然而如果kindle这类主打阅读的电子设备一夜之间多出很多阅读之外的功能,它的竞争对手就必须变成智能手机,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正因为Kindle只是Kindle,不是其他,所以才存活至今。
换个角度来看,这种专一性其实是当下国内很多互联网产品设计缺乏的东西,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厂商普遍追求大而包容,懒于在细节上琢磨改进。它们更倾向于在一些方遍营销和打造卖点的地方下功夫。
一家出了曲面屏,(快手运营公司),便所有人都跟着做曲面屏,一家有了四个后置摄像头,对家就恨不得下一款旗舰机出六个后置摄像头。
软件亦然,从支付、社交到内容、电商,只要其他App有的功能,它也一定要有,大家还将这种庞杂而臃肿的设计对外宣称为“服务”。
做智能手机的能做好智能手机已经不易,拍照摄像和外形设计都不该成为重点。
类似的道理,做墨水屏设备的首先该想的事不是如何提升网速或者增加社交软件。在诸多Kindle竞争对手中,有的是具备超越kindle潜力的公司,只要它们坚持且专一下去。
墨水屏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还有着非常明显的缺点,如色调简单、反应慢,(抖音爆粉平台),谁能够攻克这些难题其实就已经赢了一半(另外一半是库藏量)。
这两年,掌阅、科大讯飞和文石都在推出了自己的彩屏产品,据一些使用者反馈,这些彩色屏的使用体验目前还不能和黑白屏比较,但就分辨率便还停留在100ppi,(京东开店一年多少费用),而黑白墨水屏早已实现300ppi。
比起彩屏的技术问题,我倒是更担心墨水屏们的功能在实现彩屏之后愈发多样化起来,那也就违背了这类产品诞生之初是为了和手机区分开来的初衷。
以前段时间微信读书推出的电纸阅读器为例。2019年时微信读书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2亿,特大型及一线城市用户占比超八成,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也接近八成。
微信读书的崛起过程属于典型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其竞品如网易蜗牛、藏书馆和掌阅等都没有办法像微信读书一样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批活跃用户,在社交链的加持下,微信读书的用户也更热衷于评论交流和分享。
所以在这种诞生背景下,微信读书还要推出自己的阅读器,实在有点令人迷惑。要知道在墨水屏上实现社交并非易事,即便未来某一天真的实现了流畅社交,届时微信读书还能称得上一个纯粹的阅读软件吗?
微信读书阅读器的推出更可能是出于占据市场的考虑,坐拥庞大用户之后,它没有办法眼睁睁看着各种各样的电纸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自己却没有任何动作。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亚马逊做了那么多年Kindle都处于年年亏损状态,其他缺乏深度用户的电纸书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比亚马逊小,(抖音直播卖货需要哪些条件),短时间内靠电子阅读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尤其,眼下并非电子阅读最好的阶段,连付费模式和免费模式的争论都未完。
每款产品的拉新成本都在攀升,对于Kindle这种谈不上刚需的电子产品来说,专一很重要,因为论多样性,它们绝对竞争不过智能手机。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间还很短,尤其国内互联网巨头门刚刚走过激流勇进的阶段,有一颗什么都想尝试的热忱之心,电纸书很可能是它们盈利尝试途中的炮灰之一。
三、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择
与其把墨水屏行业视为一个硬件行业,不如将之视为内容行业。
我们只要稍微想以下目前内容行业主流的商业模式,就能知道新品电纸书们最有可能毁于什么。
无论是深耕影视的长视频平台,还是主打UGC+PUGC的中短视频平台,广告永远是主营支柱,其次便是会员付费、电商及其他业务。
在保证阅读体验的前提下,电纸书能够提供的广告位是非常少的,多数电纸书如当当阅读器只要的广告位便是开屏广告(这个推送是可以手动关闭的)。
显然,内容付费才是电纸书的盈利正途,Kindle主要收入来源也是电子书订单和包月服务。
参考视频平台和音乐平台的付费率,(拼多多开店步骤手机),文字盗版成本远低于视频盗版,(快手直播的回放高清视频),电子书平台的付费率只会更低。
当平台的藏书量不足时,更会打击用户的付费积极性。这也是为什么无论网易云做得多么有情怀,依然会有用户因为版权问题转而投向腾讯音乐怀抱的原因。
从赚钱的角度来说,电纸书实在是一个很吃力不讨好的项目,何况大部分公司根本慢不下来。
过于追求快速有时候只会让人越活越回去,普通人一生能接收消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容量去迎接无限的网络世界,只会徒增消耗。早在庄子身上就有类似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互联网上的内容太多太多,用户们根本用不着那么多的内容。只要我们停下来用心回顾,就会发现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曾经也上演过,连热搜的不少段子都是十年前就流行过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出版各类报纸277亿份,各类期刊20亿册,图书101亿册(张)。仅是纸质的书籍就在百亿量级,线上的更是难以统计。
无论线上线下生产了多少内容,人们能够看到的、知道的都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辨别什么内容是好的坏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像Kindle这类电子产品,表面上是为读者打开一个世界,(个人怎么在京东开店),实际上是在关闭一些世界,让来自互联网的干扰声少一点。
姑且把它看作一点浅薄的文艺追求,调侃大可不必。